产品中心
我们将会把火狐直播的产品和经验直接服务于更多的客户
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心脏CT的开花伪影
发布日期:2024-08-20 作者: 产品中心

  虽然CCTA成像在容积覆盖和运动避免/校正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提高空间分辨率方面进展有限,因此,钙化和支架blooming的挑战仍然存在。

  伴随着4层螺旋CT的推出(1998年),心脏CT血管造影(CCTA)也随之问世。

  4层CT扫描仪对心脏进行成像时需要长时间的屏气时间(常常要30s左右),轴位空间分辨率在1.3到3.3mm之间,并且由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的使用,辐射剂量相对较高。

  此后,CT进入一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阶段。2004年,具有更快转速(约0.35秒)、更大覆盖范围(约4cm)、更好空间分辨率(约0.5mm)和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的64层CT扫描仪问世,在常规的临床环境中,只需5次心跳就能实现冠状动脉成像。结合使用降低心率的药物时,64层CT扫描仪对排除冠状动脉疾病相当有效。

  剩下的挑战还有运动伪影、阶梯伪影(由于时相错误和强化程度)、钙化开花伪影和噪声(对于高体重指数患者)。

  随着机架旋转速度的逐步提升(目前约为0.25秒/转),时间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机架旋转速度的提升会使离心力成倍增加,对机架的机械要求非常高,所以沿着这个方向的进展明显放缓。仅仅提高机架旋转速度不能够满足在所有心动周期对冠状动脉进行清晰成像的要求。通过在一些扫描仪的机架上增加第二条CT光束(源/探测器对),也就是双源CT,时间分辨率逐步提升到原来的约两倍,从而显著减少运动伪影。

  阶梯伪影能够最终靠在一次心跳中扫描整个心脏来解决。扫描大容积的最快方法是使用轴扫,其探测器的宽度足以一次性覆盖整个体积。现在,覆盖范围为16cm的扫描器使心脏的扫描成为可能。另一种在一次跳动中覆盖整个心脏的方法是使用双源CT的大螺距模式。当病人高速通过扫描仪机架时,通过双螺旋扫描轨迹获得投影数据,从而在高时间分辨率下重建完成的心脏图像。

  噪声与减少X射线剂量紧密关联,因为在X射线剂量和图像噪声之间有着权衡。改进的时间分辨率和更快的机架旋转速度通过将扫描减少到一次旋转而不需要额外的相位填充,自然减少了X射线剂量。通过选择适当的千伏(kV)设置,逐步降低剂量,目前可以自动完成这一调整。较低的千伏设置(如70-90kV)曾经并不常见,现在由于新的球管技术,对小体型的病人,甚至正常体型的病人来说可以常规使用。与120kV的扫描相比,低千伏和高毫安(mA)的组合在匹配剂量下往往能产生更好的对比-噪声比。此外,基于心电的管电流调制能保证在感兴趣时相之外减少剂量。

  通过引进改进的探测器读出技术、新的低信号校正算法以及非线性重建算法,包括完全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IR)和最近基于深度学习(DL)的重建技术,图像噪声的挑战也得到了解决。

  虽然最近推出的技术大大改善了阶梯、运动和噪声的挑战,但在提高空间分辨率方面的进展有限,因此,钙化的挑战任旧存在。支架也会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使得识别支架内再狭窄(ISR)十分艰难。虽然CCTA在识别阻塞性CAD方面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NPV),但阳性预测值(PPV)却低的多。这还在于许多患者有很重的冠状动脉钙化负担,这可能使评估狭窄的严重程度变得困难。此外,CT现在经常被用于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意义。这种技术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潜在限流性狭窄附近区域的冠状动脉管腔做准确分割。这些狭窄处往往含有钙化,而钙化的存在使得分割的准确性更难实现。

  图 1 开花伪影妨碍了对 CCTA 观察到的狭窄做准确分级。在 CCTA(A、B)上观察到左前降支动脉(LAD)近端的严重钙化斑块,几乎完全堵塞了冠状动脉管腔。然而,ICA(C、D)并未显示任何阻塞性病变。广泛的钙化导致 CCTA 上的狭窄程度被高估,这种现象被称为 blooming。

  在临床上,CCTA用于识别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并被指南推荐为CAD诊断评估中的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替代方法。尽管如此,目前CCTA的主要局限性之一是对钙化病变的评估不准确(图2)。

  图2 左前降支中段病变(黄色箭头)已经钙化。CT图像中的开花伪影导致该区域的管腔狭窄被高估。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显示狭窄程度比CT上看到的要轻。该病变的FFR为0.82。

  钙化病变的存在导致了开花(blooming)伪影的出现。这可能会掩盖管腔,导致CCTA假阳性。弥漫性或广泛的钙化常常导致高估或低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图3)。研究表明,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CCTA的不准确性也在增加。

  图3 左旋支(LCx)近端严重的均匀钙化,导致CT图像中出现开花伪影。这导致没办法区分严重的左冠状动脉狭窄(红色箭头),而用ICA很容易识别。

  在一项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中,对291名患者进行了CCTA与有创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的诊断准确性比较,以≥50%的狭窄为界限,钙化的存在独立地增加了总体误诊几率。在同一队列的另一项分项研究中,发现血管中的CACS每增加10个Agatston单位,误诊的风险就会增加3.0%。

  在一项横断面研究中,比较了CCTA和血管内超声对525个冠状动脉病变的询问,CCTA低估了5.0%的管腔面积测量。CCTA的相对不准确性与钙化负担独立相关。这在管腔面积较小的血管中更为突出,表明即使是由中度钙化引起的伪影也可能变成关键的诊断错误。然而,未曾发现高钙密度(开花伪影的主要决定因素)与CCTA不准确之间的明显关系。

  在一项对1634名患者(17943段)的荟萃分析中,以CACS≥400作为分界线,以ICA作为参考标准。比较高CACS与低CACS时,在患者层面和节段层面,特异性都显而易见地下降。特异性从84%下降到42%。但是总体敏感性没有受到影响。

  使用CCTA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特别是评估ISR的发生,很着迷。主要愿望是准确识别可能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获益最多的患者,并最好能够降低低风险患者的使用。然而,影响CCTA评估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的主体问题也影响了对金属支架的评估,即伪影和支架支柱的膨胀,使支架看起来比实际大,导致人为的管腔狭窄和管腔内衰减值下降(图4)。

  图4 在这幅CT图像中,blooming导致高估了这个裸金属支架近端部分的ISR的严重程度(黄色箭头)。ICA显示,狭窄是边缘性的。

  在之前提到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之前的PCI与患者层面的误诊独立相关。

  一项使用64层CCTA对1231个支架(可评估)节段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当包括不可评估的节段时,性能恶化。支架直径的增加显示出更准确的诊断趋势。该荟萃分析中只有5项研究包括直径小于3.0mm的支架。由于有研究表明,1/3未经选择的患者接受了≤2.5 mm的较小的支架,因此,总体而言,CCTA可能不准确评估或无法评估大量的支架。

  在一项使用320层CCTA的研究中,对于直径3.0mm的支架,与直径≥3.0mm的支架相比,扫描图像质量差的比例明显较高。诊断准确性也随着支架尺寸的减小而恶化。支架的厚度也影响CCTA的诊断性能。这种CCTA性能随支架直径减小和支架厚度增加而恶化的模式也在另一项荟萃分析中得到了印证。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简单支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分叉支架。

  图5 还必须要格外注意支架材料和类型的影响。CT 图像上的第一代(a)和第二代 DES。(a) 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的曲面 CT 图像显示支架相对较厚。(b)佐他洛莫司洗脱支架(Endeavor)的曲面 CT 图像显示支架较细。

  现代 IR 方法在减少这种性能下降方面取得了部分成功。在一项比较IR和滤波反投影(FBP)的研究中,IR有改善的趋势,尽管这些改善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然而,在直径≤3mm的支架中,IR的表现优于FBP,特异性、PPV和AUC都有明显改善。与传统CCTA相比,减影CCTA也提高了性能,将支架段的FP率从85%降至19%。

  由于开花伪影夸大了致密钙化的大小,它们阻碍了对邻近管腔的准确评估,从而高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随之而来的FP率的增加也可能降低特异性,往往导致不必要的ICA来排除狭窄的CAD,这就产生了额外的费用、病人的辐射暴露和潜在的并发症,从而限制了CCTA的临床用途。

  在冠状动脉支架评估中,线束硬化和blooming可能会对下游的临床工作流程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这些伪影遮盖了部分支架管腔,因此能观察到人为的管腔变窄。如果是较小的支架,较大比例的支架管腔可能被遮挡,从而使图像无法解释。最佳的CCTA支架图像质量只有在支架直径大、支架支管薄的患者身上才能实现。因此,在支架类型、直径和支架厚度方面,需要仔细选择病人。无论如何,在有支架植入史的有症状的患者中,CCTA作为ICA的守门人,其使用极其有限。

  在科学文献中,钙化和支架的blooming主要归因于三个不同的根源:部分容积效应、运动和线束硬化。最常提到的因素是由于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有限而导致的部分容积效应。部分容积效应使其难以清晰地划分出高对比度物体的边缘。未经校正的运动伪影也会掩盖密集物体的边界,导致对分割血管腔的信心丧失。因此,一些作者将运动归类为blooming的来源,而其他作者则将运动模糊作为一种独立的伪影类型。不管怎么说,运动肯定会掩盖钙质化的边界,因此导致钙化负担较重的患者的CCTA的PPV下降。线束硬化更有争议,有些人指责它造成了blooming,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是。接下来我们分别讨论一下。

  部分容积效应是造成钙化模糊的根本原因。有五个不同的因素导致这种模糊:探测器单元尺寸、焦点尺寸、方位模糊(azimuthal blur)、串扰(crosstalk)和重建算法/卷积核。现代CT扫描仪的物理探测器单元的高度和宽度通常为1mm左右,这相当于在扫描仪等中心的尺寸大约为0.6mm。X射线焦点尺寸不同,但对于高毫安的扫描来说,在将两者投射到等中心后,它与探测器单元的尺寸相似。当心脏在扫描器中没有很好地居中时,另一个模糊的来源是方位模糊,它源于单次扫描中发生的机架旋转。探测器串扰(包括X射线串扰、光学串扰和电子串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通常很小。模糊的最后一个来源是重建算法本身,它可以包括在扇形到平行重建和反投影期间的插值,以及旨在减少噪声和混叠的有意的低通滤波。需要注意的是,卷积核也可以在中段空间频率提升,以部分补偿上述一些物理模糊引起的模糊(以较高的噪声和混叠为代价)。

  考虑原始数据本身保留了多少空间频率信息很重要,因为假如没有一定量的先验假设,对重建算法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恢复缺失的数据。视野中心附近的截止频率受到来自有限探测器单元尺寸的模糊的限制。我们大家可以将有限的探测器单元尺寸在投影数据中引起的模糊效应建模为理想投影与单个探测器像素的灵敏度函数的卷积,接着进行采样间隔等于单元间距的采样。如果探测器灵敏度函数被模拟为宽度为0.6mm的矩形函数,那么在与探测器灵敏度函数卷积后,理想入射X射线mm的周期性波动将被消除(甚至不考虑上述其他模糊来源)。这相当于一个大约17 lp/cm的截止频率。在实践中,探测器在等中心的有效区域比这要小一点,这使得比17 lp/cm高一点的频率能用最锐利的卷积核进行重建。我们注意到,飞焦点技术能提高采样频率,但它并没有提高截止频率(它确实减少了混叠,并使卷积核更清晰)。重要的是,没有一点数据处理技术能恢复由于系统分辨率有限而已经从投影数据中剔除的频率(远高于17 lp/cm)。

  冠状动脉钙化的大小差异很大,但对于评估血管通畅性来说,临床上最相关的钙化直径大约为1-3mm。用上述的系统点扩散函数进行模糊处理,会使这些钙化看起来比实际的大。这种影响在密集的钙化中更明显,而且当使用狭窄的窗位/窗宽设置来观察增强的管腔和周围的软组织时也是如此。图6说明了这个问题。

  图6 这里模拟了四种斑块类型,有三种尺寸(有4、3和2mm的畅通直径)。钙化(白色,1750 HU)被系统的点扩散函数模糊化,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它掩盖了大部分的管腔(浅灰色,600 HU)。原始(基准真相,高分辨率)图像显示在左边的面板上。右图模拟了有限的系统分辨率和噪声的影响(W/L = 1000/300 HU)。

  运动伪影如果不加以纠正会成为CCTA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些伪影由数据不一致造成,它违反了传统重建方法的假设,由跳动的心脏的不自主运动产生。运动伪影对于小的、快速移动的结构来说特别有问题,所以冠状动脉钙化的明显形状和清晰度往往会大幅度的降低。幸运的是,运动伪影能够最终靠算法加以纠正。图7显示了右冠状动脉(RCA)钙化斑块附近的一个运动伪影校正算法的案例。修正后,钙化的形状和管腔的边界更加清晰。如果机架角度恰好使射线在半扫描时间窗口期间与中心线对齐两次(一次在开始时,一次在结束时),则其中心线几乎平行于扫描平面的血管容易受到严重的运动伪影的影响。如果不进行校正,此类血管(或其部分)基本上可以在图像中复制并出现破损(图7右上)。通过先进的运动校正算法,血管的形状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图7右下)。

  图7 一个心率为86bpm的病人的RCA的轴向切片显示了强烈的运动伪影(顶部)。在使用SnapShot Freeze 2进行算法运动校正后(下图),伪影大幅度减少,从而获得了更多可解释的图像。W/L = 1100/100 HU (来源:北京安贞医院)

  当混合能量光束的X射线通过身体时,低能射线优先被衰减,使得整个光束 变硬,与入射光束相比,它含有更大一部分的高能量光子。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高能量的X射线的衰减系数比低能量的X射线的衰减系数小(对于大多数临床相关的能量和材料)。在没有线束硬化的情况下,衰减路径长度与入射和透射X射线强度之间的对数之间有线性关系。如果被扫描的物体主要由水或其他具有类似有效原子数的软组织组成,那么由线束硬化引入的非线性就很容易纠正,但如果物体含有大量有效原子数与水非常不同的材料,就会有残留的误差。现代重建算法通常能减轻线束硬化的影响。

  线束硬化是钙化和支架blooming的一个来源。首先,钙化和支架含有高有效原子数的材料,在钙化斑块的情况下包括钙和磷,在支架的情况下包括铁和/或钴(甚至钽)。众所周知,来自手术线材或夹子、牙齿填充物和人工关节的金属伪影,部分是由线束硬化造成。另外,在固定的HU窗口上比较图像时,使用较高的kV会导致较少的blooming。最后,从钙化和支架上喷出的一些伪影的特征性外观与在身体另外的地方观察到的来自密集骨骼或金属物体的线束硬化引起的误差相似:在某些方向上优先喷出明亮和黑暗的条纹。这种条纹会导致增强的腔内出现过暗的区域,这有时会模仿非钙化斑块的外观。

  图8 部分容积效应导致这个左前降支冠状动脉中段支架在容积渲染图像(A)和曲面重塑图像(B)中看起来比实际要大,并高估了管腔的狭窄程度。使用中心较高的更宽窗值(C)可改善管腔可视化。

  但是这也存在一些疑问。虽然冠状动脉钙化和支架确实具有较高的有效原子数,但与通常引起残余线束硬化效应的物体(如增强的血池和肩部、臀部或头部的大骨骼)相比,它们非常小(钙化不超过几个毫米,支架支柱虽然密集,但以微米计),不可能会引起X射线束的有效能量出现重大转变。(支架的方向也应该被考虑,因为在极少数情况下,钢或钽芯支架可以几乎平行于扫描平面,这样,一小部分X射线路径将通过大量的支架支杆)。此外,在较高的kV下(或在高keV图像设置的双能量下),blooming的减少很容易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即HU尺度只补偿了水的衰减差异,而不是铁和钙等密度大的材料。可以说,使用更高能量的光束与简单地使用更宽的窗口设置来阅片没什么不同。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似乎都有较少的blooming,但管腔和背景之间的对比会减少。事实上,减轻钙化blooming影响的一个常见策略是使用更宽的窗口来评估受blooming影响的区域。关于明亮和黑暗条纹的特征性外观,应该理解运动伪影往往可以有类似的外观。密集结构周围的残留运动伪影非常容易被错误地归因于线束硬化。

  为了测试线束硬化的影响,并将其与运动的影响作比较,我们得知一张图像上有明亮和黑暗的条纹,从冠状动脉钙化的边界发出并被遮挡。我们将完全校正的图像与没有线束硬化的图像作比较,也与没有运动校正的图像作比较。很明显,至少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运动校正的影响比钙化附近的多材料线束硬化校正大得多。

  图9 CCTA检查(70 bpm, 70% R-R间期),钙化产生的明暗条纹以及运动校正和线束硬化校正的效果。左侧:无运动校正,有多材料线束硬化校正;中间:有运动校正,没有多材料线束硬化校正;右图:完全校正(运动和线束硬化都有)。左边插图:差异图像(有与无运动校正);中间插图:差异图像(有与无多材料线束硬化校正)。顶行W/L:900/200;底行W/L:1600/400;插图(W/L=900/0)(来源:UCSD)

  我们还发现,在未校正的图像中,两个钙化之间的暗条纹给人以可能是非钙化斑块的感觉。在应用运动校正后,这一伪影得到了缓解(图10)。这些都清楚地表明,钙化的线束硬化效应非常小,基本上没有,不像运动伪影那样容易与线束硬化伪影相混淆。这两个案例(图8和和9)也说明了选择一个适当的窗宽来观察钙化的重要性,以减轻开花效应。

  图10 有两个钙化的CCTA检查(63bpm,70% R-R间期),运动校正的效果。左图:无运动校正;右图:有运动校正。上行W/L:900/200;下行W/L:1600/400(来源:UCSD)

  综上所述,部分容积效应是导致开花伪影的主要根源。运动伪影也会导致钙质和支架支管超出其真实尺寸而blooming。在过去,线束硬化被认为是导致blooming的最终的原因,但在现代CT扫描仪中,即使是相对较大的冠状动脉钙化或冠状动脉支架对线束硬化的影响也很小。

  接下来我们总结了已发表文献中的四种减少钙化和支架blooming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些方法都是针对解决部分容积效应的问题,但运动伪影也必须得到解决。其中一些技术会夸大运动伪影,实际上,CT中任何一个伪影的解决方案往往会使所有其他伪影越来越明显。图11显示了文献中发现的去除钙化blooming方法的概况。第一个方法是修改扫描仪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第二,有一些新的重建技术,使用非线性技术来提高密集结构附近的分辨率,同时抑制其他位置的背景噪声。第三,减影技术,即通过双能量扫描的材料分解技术或利用两个具有不一样碘对比度的扫描来去除致密结构。最后,还有基于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DL来清除钙质,或用较低密度的组织强度来替代。

  图11 说明各种技术方法的图示,以减轻钙化blooming的根本原因:部分容积效应

  鉴于blooming的根本原因是CT系统的有限脉冲响应,生产具有更密集的探测器像素网格和更小的焦点的CT扫描仪是减少blooming的一个好方法。光子计数探测器CT的空间分辨率明显高于当今的临床扫描仪。与基于闪烁体的探测器相比,光子计数探测器具有固有的探测效率优势,这种优势在更高的分辨率下变得更明显,因为闪烁体单元的有效活性面积由于切割、光学反射器和X射线屏蔽而减少。更高的分辨率带来的好处必须与成本进行权衡。除了CT扫描仪的初始成本,双倍分辨率扫描产生的图像量需要8倍的内存来覆盖相同的体积,这需要更加多的资源来存储、传输和诊断。另外,CCTA是一个不仅仅需要空间分辨率的应用。尽管成本很高,但理想的心脏扫描仪会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与其他关键的心脏成像能力结合起来。

  图12 63 岁的男性,呼吸急促。患者接受了多次支架植入手术,在左右冠状动脉共植入了 8 个支架。箭头所示为左冠状动脉局灶性严重支架内再狭窄)。

  第二种类型的方法是修改重建以尽可能地保留分辨率。当使用非线性重建时,能加入图像先验,以保留甚至增强锐利的边缘。同时,远离边缘的背景噪声可以被抑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进行两次重建:一次标准重建和一次高分辨率重建。然后能够直接进行混合,在大部分体积中使用标准图像,而只在密集结构(如钙化和支架)附近混合高分辨率的图像。这种类型的方法相当有价值,因为使用较软的重建卷积核主要是为了限制低对比度/背景区域的噪声。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固有的系统分辨率不变。最后,能够最终靠直接分析投影数据完全绕过重建,避免任何重建引起的模糊效应。

  图13 图像重建卷积核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在平滑卷积核(B26;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a)和锐利卷积核(B46)(b)下的曲面 CT 图像。与平滑图像相比,在锐利图像中,来自支架支杆的开花伪影明显减少。

  减影技术基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从我们的图像中完全去除密集的结构,空间分辨率对评估管腔直径和通畅性的重要性就会大幅度的降低。关键是要找到某种方法,使管腔和致密结构在数据中分离。

  将致密结构从管腔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双能量数据,然后使用材料分解,要么转换为材料基础图像,其中致密材料被抑制,要么量化每个体素中致密物体的体积分数并将其减掉。这种方法的一个风险是材料分解过程中的噪声放大。另外,如果在采集两个能级之间有任何明显的时间偏差,就会出现登记错误,这种错误会被材料分解放大。

  将致密结构与管腔分开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不同程度的对比进行两次扫描。通过这两张扫描相减,希望能分离出管腔,由此产生一个无钙化/支架的视图,以方便诊断。然而,正如Razeto所指出的,结构的精确配准至关重要,因为即使是小的错位也会产生惊人的、破坏性的明暗伪影。此外,两幅初始图像中的任何运动伪影都会在减去的图像中反映出来。在一项以ICA为参考的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研究中,冠状动脉减影软件将FP率从65%降至41%。然而,错误配准率很高,导致被排除在软件应用之外。

  一些基于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已被提出。例如,使用测量的点扩散函数进行去卷积已被证明能够大大减少blooming。其他后处理技术利用DL,在图像处理中显示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Unet网络结构可用于融合在几个不同尺度上识别的特征,对像这样的图像处理应用有效。DL网络可以被训练成锐化钙化或完全去除钙化,这取决于用于训练它们的图像类型。后处理算法的一个重要考虑是通过重建过程最大限度地保留信息量。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初始重建有一个密集的像素采样。高频噪声和混叠可以在后处理中被去除。另一方面,如果有空间频率在重建中被消除,它们可能不会被忠实地恢复。一般来说,由于我们在上文中确定了部分容积效应是造成开花伪影的根本原因,所以针对超分辨率或去模糊的方法也可能被证明对减少开花伪影有效。近年来,许多DL网络已被证明可以极大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并减少空间模糊。虽然这一些方法最初是为更普遍的去模糊目的而设计,但它们能被重新训练并选择性地应用于有钙化去模糊伪影或支架去模糊伪影的病人和位置。

  虽然CCTA成像在容积覆盖和运动避免/校正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提高空间分辨率方面进展有限,因此,钙化和支架blooming的挑战任旧存在。由于开花伪影夸大了致密钙和支架的尺寸,它们阻碍了对管腔的准确评估,从而高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和ISR。

  开花伪影被认为是部分体积效应、运动伪影以及线束硬化造成的。部分容积效应是产生开花伪影的根本原因。残余的运动伪影也会导致钙质或支架超出其真实的尺寸而出现blooming。在现代CT扫描仪中,线束硬化在钙化中的作用最小。

  解决blooming问题的方法可分为高分辨率CT硬件和重建、减影技术和后处理技术。CT硬件或先进的高分辨率CT重建来提高CT的空间分辨率,可以部分防止blooming。由于固有的挑战,预计未来基于两次扫描的减影技术的工作将受到限制,但双能量的减影技术将受益于最近和未来的降噪技术的进展。DL技术已显示出了纠正开花伪影的巨大前景,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些技术的组合可以轻松又有效地抑制钙化的blooming,同时避免重复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