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坚守文物安全红线、底线、生命线,必须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在首位。文物安全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内容复杂,标准要求高。应当积极应对,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文物安全形势的需要。江苏省四方文物研究院在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定期发布《文物安全管理创新指南》,旨在引导和启发基层更好地开展文物安全管理工作。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搭建监测监控平台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比较时新的安全监管做法。如在世界文化遗产区、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市县区域内文物资源日常巡查、体量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古遗址、古墓葬群、古建筑群)等有不少搭建了环境监视测定、本体变化、消防预警、安防监控等为内容的文物保护监测监控平台,其目的还是为了确认和保证文物安全。在基层调研时却发现平台越建越多,大多却效能低下。如某地搭建的大运河安全监测平台,自建成之后除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作了几次遗产基本概况等内容的展示外,监管人员平时基本不用。平台闲置,数据陈旧,“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有的系统虽然有关数据一大堆,这一些数据到底有什么用,与文物本体安全有什么关联,能解决文物安全方面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未知数,总觉得数据测得越多越好,能用的有效数据却不多。有的系统硬件不通用、软件不兼容,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为此,平台建设时要充分论证搭建平台的必要性;要突出重点有效监管的针对性;要合理运用监管手段的综合性;要有实用管用稳定性很高的可靠性。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辅助文物保护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如何建好监测监控平台,让平台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纵向使用平台建设时要注意基层一线原始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区域使用平台建设时要注意多方信息的综合性;重点部位的安全监测平台建设时要注意安全风险隐患预报的准确性。有必要下大力气对基层文博单位监测监控系统来进行资源整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平台使用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