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早报记者刘长海)记者在汉沽盐场采访时,发现两张反映历史上汉沽海水晒盐提水东西变迁的宝贵老照片。汉沽盐场党校退休教师邵允富和记者说,早在古代,祖先就在汉沽的张家码头、李家河子等地碱滩刮土淋卤,尔后用锅灶熬,办法原始产值少。明后清前,开端用海水晒盐。其提取海水、卤水的东西及设备,也跟着出产方法的改动也有多种改变。
邵允富说,原盐出产废煎改晒之初,汉沽盐区的提水为天然纳潮,涨潮时将堤堰挑开,海水入滩,退潮时再将坝合拢截住海水。后来,各滩用柳条编制斗吊水,柳斗为椭圆形,两头及底部各系麻绳。吊水时,二人敌对挽绳操作,每斗可纳海水20余斤,但不能满意需求。跟着出产的开展,研制成用“二人摇”(见图一)的木制水车拉海水、提卤水。每逢海水潮汐时,晒盐滩地的盐工们都忙得不亦乐乎,竭尽力气摇摆水车,抢拉海水,劳动强度很大。后来开展了用毛驴“拉盘”的方法拉海水进晒水汪子,大大解放了人力。
清同治十年(1871),塘沽人井煦在江苏盐城经商,看见江南灌溉水田用带篷布的风车提水,省时省力,便仿制成盐田用风车,1874年传人汉沽,风车高约5米,直径约4米,每滩依据面积巨细,装备若干架。因为这种可依据风力巨细而升降的帆布风车有八面,所以汉沽人称其为“气势汹汹”(见图二),这种提水方法功率倍增,逐渐替代了人力柳斗、畜力水车,到新中国建立前夕,汉沽盐区有风车358架,供水面积近19万亩。邵允富说,日军侵华后,为了掠取盐业资源,借“扶持民滩:之名,拼命在汉沽开滩出产原盐。1940年,日本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八卦滩(今航母主题公园原址)时,建起了扬水站,提拉海水的设备开端使用60至70马力的柴油机,供给日本运营盐滩的质料海水。新中国建立后,汉沽盐场改造扩建扬水站,1966年,全场悉数完成电动机提拉海水、卤水。到现在,汉沽盐场具有纳潮扬水站7座,年纳潮才能1亿立方米,为海盐出产和饲养敞开供给了足够的质料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