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户一策”,景华居民区的部分居民家中有了独立卫生间。青年报记者常鑫摄
“我们家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实在没地方安装抽水马桶了,这次社区为我们解决了一直以来的大难题。”昨天上午,随着常熟路边小倒口的拆除,静安寺街道辖区内144户使用手拎马桶的居民正式告别了倒马桶的历史,也预示着静安寺街道基本解决了老城厢居民如厕难问题。
据静安寺街道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街道辖区内的老房子多,之前仍有144户居民未能解决如厕难题,房屋建筑结构不佳、管道排布难等都是历史原因留下的难题。今年,静安区政府与街道努力消灭辖区内最后144个手拎马桶,为居民打造一平方米如厕空间。
据悉,为了切实解决种种难题,街道形成“一户一策”方案:一是“居民腾出自有空间建设一平方马桶”方式,尽可能实现入户独用。目前入户独用的共100户。二是邻里商议建设合用卫生间,由居民自治协商解决。三是通过“房屋产权人尽责参与、辖区单位提供助力”等方式,由社区共治共建解决。
“我们家三代同堂挤在12平米的‘蜗居’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实在没地方安装马桶了,这次社区为我们解决了一直以来的大难题。”昨天上午,随着常熟路边小倒口的拆除,标志着静安寺街道辖区内144户使用手拎马桶的居民正式告别了倒马桶的生活,也预示着静安寺街道基本解决了老城厢居民如厕难问题。
“自从有了这些卫生间,我们这里的环境也好了很多!”谈及刚刚装好的卫生间,家住景华居民区的赵阿姨难抑激动的心情。赵阿姨和记者说,之前没有卫生间时,一家人都是在便盆中方便,然后拿到马路上的小倒口倾倒。“小倒口没有水清洗,我每次倒完还得回家接水把便盆洗干净,再回来把脏水倒掉。”
“你也看到了,我们这里是华山路常熟路口,周边很繁华。每天早上在这么繁华的地方倒大小便,肯定很难为情啊!”正因如此,赵阿姨一家白天都到附近的公共卫生间方便。但从家里到公共卫生间,步行最快也要五分钟。所以一般晚上想要方便,只可以使用便盆。
被这个问题困扰多年的赵阿姨一家,也曾想过在房间内装一个马桶。无奈房间面积不大,一家四口居住已经紧张,实在没有多余的地点安装马桶,因此这个想法只能作罢。
事实上,像赵阿姨一样家住静安寺社区黄金地段,却过着拎马桶生活的居民还有上百家。据静安寺街道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街道辖区内的老房子多,居民住宅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老式高层,甚至有房龄百年的老住宅。近年来,通过“美丽家园”建设、公共厨房和卫生间改造等一系列实事工程,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手拎马桶数逐年减少。但是仍有144户居民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解决手拎马桶问题。这些存量手拎马桶分布在8个居民区的角角落落,缺乏建设空间、房屋建筑结构不佳,甚至是管道排布难等,都是前期工作留下的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静安区政府与街道克服重重困难,静安区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指导并督办,努力消灭辖区内最后144个手拎马桶,打算为居民打造一平米如厕空间。
那么马桶装在哪里呢?以赵阿姨家为例,其内部空间已经捉襟见肘,肯定无法安装。那就只能装在外面。但是她家所在的弄堂就在马路边上,而弄堂内的空间也十分狭窄,很难有多余的空间来安装马桶。
这样棘手的情况让破解“如厕难”工作陷入了瓶颈。工作人员思忖良久,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正当该工作陷入僵局,难以继续下去时,工作人员猛地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与赵阿姨所居住的弄堂一墙之隔的地方,是街道社区单位金威物业的一个闲置的场地。这个场地闲置已久,一直被用来堆放一些无用的物料。
工作人员立即积极联系相关单位沟通。在陈述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如厕难”问题后,金威物业欣然同意将闲置的场地划出一块,用于建设卫生间。有了场地,建造卫生间的事情就提上了议程。为了确认和保证施工能够顺顺利利地进行,该小区自治共治理事会多次召开了自治共治协调会。依照卫生间最低面积标准,并结合现场的真实的情况,工作人员迅速制定了相应的施工计划,并迅速进入到施工状态中。很快。赵阿姨家就迎来了一座崭新漂亮的卫生间——鹅黄色的瓷砖、崭新的马桶……
在自治共治理事会的协调下,赵阿姨和其他几户受益居民达成使用及日后维护协议并明确了责任意识。受益居民们纷纷主动募集自治共治金,用于以后的设施维护和楼组建设。
此外,赵阿姨家还迎来了崭新的楼梯。她与邻居们商量在卫生间旁的空地上搭上了崭新的晾衣架。“我以后还要在这里放一些花,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小花园。这样我们以后就多了一个聊天的地方!”
据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智坚介绍,144户人家每户的情况都不一样,想要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谈何容易。为此,街道会同房管局、置业集团等部门进行再梳理,以原住民为重点服务对象,以1平方米马桶入户为核心,楼内建设合用卫生间为辅助,弄内建设公用卫生间为补充三种方案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
据悉,为了切实解决居民在解决如厕难问题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难题(诸如自有房屋面积太小无法安装入户马桶、管道排布复杂困难,邻里之间相互影响难以达成一致等),街道想方设法予以处置解决,形成解决如厕难工作的“一户一策”。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通过自有电马桶升级改造、居民腾出自有空间建设一平方马桶”方式,尽可能实现入户独用。目前入户独用的共100户。二是邻里商议建设合用卫生间,由居民自治协商解决。三是通过“房屋产权人尽责参与、辖区单位提供助力”等方式,由社区共治共建解决。
为了充分的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自治自管营造美丽家园。该街道还结合“两代表一委员”每月集中联系服务社区,让代表和委员深入居民区了解情况,为处理问题献策出力。充分的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发动驻区单位共同参与。比如,愚谷村居民区积极与市教委沟通协商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愚园路433弄共同建设“一站式卫生服务设施”综合解决38户居民独用卫生间、微型消防站需求。市教委拿出近100平米原本对外出租的房屋用于给居民建设卫生设施,经过多次征求居民意见,方案三易其稿,最终建成39个独立卫生间,做到一户居民一间,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便利。卫生设施建成后,居民纷纷叫好,并主动配合拆除了原来自己搭建的15个违章建筑。
据静安区新闻办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经过多方努力,静安寺街道解决老城厢居民如厕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个以“基本消灭小倒口、如厕不出家门、不出楼道、不出小区弄堂”为目标的惠民项目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通过一平方米马桶、楼内合用卫生间、公共卫生间的方式解决了居民如厕难题。同时,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也补上了民生服务的短板,抬高了社区治理的底部,是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的生动实践。
240万平方米老旧房屋、108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7.8万余户居民无独立卫生设施……作为中心城区的黄浦,高楼大厦的背后还有如此多简居陋室。“十三五”期间,黄浦将每年旧改5500户,但要消除二级以下旧里至少还要15年。为此,黄浦区把消灭马桶列为“不能等”的“三大工程”之一。
据悉,本着卫生设施“能装尽装”的原则,黄浦区去年在旧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上“提速”,改造数量从往年1000户到1500户提高到去年的3500户以上,改造技术也有所创新。如老旧大楼三层以上都会存在水压不足的问题,这给安装卫生设施带来一定障碍,去年有关部门通过增设定制的上水管道泵解决了这个难题,为提高卫生设施安装率创造便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消灭马桶工程的推进力度还将加大。
此外,黄浦区团委集中开展的“1+10+X”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志愿服务项目中,专门有一项针对旧式里弄马桶设计改造的“人气马桶”评选活动,由黄浦区房产建设企业的青年们依据自己所在区域和行业特点去参加了,并且在“黄浦新青年”微信公号上展示了景德里小区、51地块部分住宅、133地块部分住宅、泰康路248弄、西成里小区等广受居民好评的六大马桶改造项目。青年报资深记者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