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直播软件
我们将会把火狐直播的产品和经验直接服务于更多的客户
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长江证券电力公用干货分享】能源转型中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
发布日期:2023-11-14 作者: 火狐直播软件

  原标题:【长江证券电力公用干货分享】能源转型中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面临转型,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是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步骤。新一代电力系统是其发展历史的第三代,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电力占比,形成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是其重要标志,在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更加智能化和多能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是其发展趋势。根据当前及未来电力系统发展面临的主体问题和重要的条件分析,提出了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技术整体突破将对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对技术特征内涵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新一代电力系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能源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新形势下,习主席于2014年6月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我国能源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与能源生产、消费紧密关联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受到高度关注。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在该协定框架之下,我国提出了有雄心、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4大目标:1)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到65%;2)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提升到20%左右;3)到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争取早日达到峰值;4)增加森林蓄积量和增加碳汇,到2030年中国的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m3。这4大目标既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我国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的重要依据。其中非化石能源(最重要的包含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以及核能等)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指标。

  根据上面讲述的情况,我国能源革命的主要目标将是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更大份额,推动能源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由于电力系统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生产、输送和消费紧密关联,电力系统在保证能源转型核心指标的实现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在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建设作为新一代能源系统核心的新一代电力系统。

  本文从能源革命的战略方面出发,根据我们国家能源转型中能源电力及其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探讨了我国能源转型和转型中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1)探讨了能源转型对能源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内涵;2)指出电力能源结构演化对能源转型具备极其重大意义;3)从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等角度分析了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2016年12月29日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以下简称《战略》)提出了我国能源革命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1)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天然气占比力争达到10%;2)2021到2030年,实现能源年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到15%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3)2050年,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超过一半。

  可见,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不断的提高,以及随之带来的能源转型,是我国能源革命的关键。与此相应,《战略》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也是我国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构建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一定要考虑的基本要求。

  基于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综合相关研究成果,能源转型中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演化趋势的一种可能情景如图1所示。

  其中,2050年,50%的一次能源消费将是非化石能源,预计2030年后石油消费会逐年递减,而天然气消费将逐年增加,但石油和和天然气之和占能源消耗比重较为稳定,大体维持在30%左右,因此在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对煤炭的需求将会在20%左右。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是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指标。电力属于二次能源,其来源与一次能源消费紧密关联。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电量为1.5万亿kW⋅h,采用供电煤耗法计算,取当年火电平均供电标准煤耗315g/(kW⋅h),折合一次能源4.725亿tce(吨标准煤),占全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3亿tce的11%;与全国当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12%相差1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电量为1.7万亿kW⋅h,当年火电平均供电标准煤耗312g/(kW⋅h),折合一次能源5.304亿tce,占全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3.6亿tce的12.3%;与全国当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13.3%也是相差一个百分点。可见,通过接近90%的非化石能源转化为电能,使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大多数来源于电力,有力推动了我国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提供了最大的助力。因此,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电力占比,形成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是实现能源转型的主要支撑,也是电力系统转型、建设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重要标志。

  基于国家能源发展的策略目标的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估算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基于2020—2050年各水平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等国家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以及预测的全国人口数量、人均年用电量,水电及核电开发总量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各类发电设备的年运行小时、火电单位供电煤耗等技术参数的演化数据,计算各水平年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以及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和年电量发展需求。

  根据该模型对我国2020年至2050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进行估算。其中,2020年按一次能源消费总量50亿tce、非化石能源占比15%、总发电量为7万亿kW⋅h考虑,可得煤电装机占56%,发电量占62%,可见到2020年我国煤电依然是基础性的能源;2030年按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58亿tce、非化石能源占比22%考虑,可得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57.82%,年发电量占比49.23%,此时非化石能源电力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电力能源。相关结果见图3所示。

  2035和2050年按照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27.5%和50%考虑,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58亿tce后趋于稳定并略为下降的预期下,设定2050年为55亿tce(见图1)。估算根据结果得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占比65.11%,年发电量占比55.72%。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占比84.23%,年发电量占比78.16%,其中非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电力装机占比71.75%,年发电量占比53.35%,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已成为中国电力的主力能源,如图4所示。其中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估算方案设定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模型的估算结果,能够获得2010年至2050年我国电力年发电量结构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

  图5所示结果为设定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全部转化为一次电力(水电、核电、非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情景。若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非化石能源总量转化为电力的比例由100%到70%之间变化,则我国2050年非化石能源总量转化为电的比例与装机预估容量情况如图6所示。

  根据上述初步预测,消纳持续不断的增加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将会是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建设目标。由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装机形式、系统运行,以及能源消费等方面较之传统化石能源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势必会使电网的基本结构、调控运行,以及安全防护等方面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电力系统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电力系统的特点是小机组、低电压、小电网,是初级阶段的电网发展模式。第二代电力系统的特点是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优点是大机组、大电网的规模经济性、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及开展电力市场的潜力。缺点是高度依赖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第三代电力系统的特点是基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清洁能源、骨干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结合、主干电网与局域网和微网结合,是可持续的综合能源电力发展模式。

  第三代电力系统即新一代电力系统,是百年来第一、二代电力系统的传承和发展。从第一代电力系统到第三代电力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电能供需的变化,对于第三代电力系统而言,其主要驱动力是电源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伴随着能源转型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能源的有限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以及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快速地发展的推动下,对系统运行和用户服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更加高的要求。因此,大规模利用清洁能源和智能化将是未来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近十年来电力系统的发展,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西电东送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大规模建设,用户端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和能源互联网的兴起,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更加显现:电力系统中高比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

  到2016年底,我国大陆并网风电装机达到1.4846亿kW,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7742万kW。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我国大陆总装机容量13.7%,其中西部、北部省份风电装机占大陆开发总量的80%,太阳能光伏占50%,主要采取集中开发模式;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正在我国东部兴起。2016年底,我们国家新能源装机主要省份风电加光伏装机占比如图7所示。

  目前,我国电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高渗透率大多数表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甘肃为例,截至2016年底,全省光伏和风电装机与全省总装机之比达到41%,是一个很典型的高渗透率电网。

  面对大量新能源的集中接入,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大规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接入弱电网的问题。尤其是在西北部,尽管有750kV交流输电和诸多直流输电通道,这些地区的电网依然是比较薄弱的,新能源发电消纳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说,一是大规模风电太阳能波动性电力接入弱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问题。通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机组、电站和电站群的协调控制及与电网控制相配合,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功率波动造成的电压、频率波动和电能质量上的问题。二是风电太阳能发电波动性、间歇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调峰调频,以及弃风弃光问题。

  我国2016年弃风总量达到497亿kW⋅h,弃风率20%,其中甘肃弃风率高达43%,新疆弃风率也达到38%;2017年我国弃风电量比2016年同比减少78亿kW⋅h,但总量依然高达419亿kW⋅h。

  根据我国电网的真实的情况,目前对于弃风弃光可考虑的技术措施最重要的包含:1)灵活电源和储能调节,例如三北地区燃煤发电比例达到65%~90%,而灵活电源(如抽水蓄能)比例仅有0.5%~1.2%,为了应对弃风弃光,需要对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并建设蓄能电站;2)因地制宜就地消纳,包括高载能产业布局、区域供热、余电制氢和甲烷等;3)电网互联风光水多能互补;4)太阳能热发电;5)输电通道建设。

  除了上述措施外,随着电网和电力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探索新的途径以降低弃风和弃光率。

  新一代电力系统中将会有大量的电力电子设备,其中最重要的是近年来快速地发展的直流输电系统。2016年末,我国有29项直流输电工程运行,这中间还包括7项特高压直流、4项背靠背直流、4项柔性直流(VSC-HVDC)。2017年还建成了锡盟至泰州、酒泉至湖南、晋北至南京、扎鲁特至青州等特高压直流工程,详细情况如图8所示。

  其中,华东和华南作为我国两大负荷集中区也是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的重点,截止2017年末,各有10条直流输电落点在这两个区域,相应的系统运行技术问题如: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的动态无功支撑应对多馈入直流相失败,交直流混合系统送受端系统稳定协调控制等新问题是需要研究解决。

  此外,随着未来西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和西电东送需求的增加,在我国西部通过水电、风电、光伏、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清洁煤电等各种能源跨地区、跨流域的优化补偿调节,进一步整合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主的清洁电力,实现向中东部负荷中心高效远距离输送的目标。为此本文作者之前提出的在现有西电东送单项直流输电工程的基础上建设直流输电网,形成以西部源端直流输电网为基础向中东部负荷中心输电的主干输电网模式的设想有可能成为现实。

  新一代电力系统伴随我国能源转型而产生,将不再是孤立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系统,而是新一代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智能电网概念向综合能源系统的扩展。根据我们国家综合能源利用的真实的情况,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源端基地综合能源电力系统。我国西部地区各类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丰富,未来发电装机潜力巨大,但是受限于输电走廊和技术因素,西电东送的能力很难超过6亿kW,大量的电能除尽可能多地就地消纳外,还必须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源便于储存和运输。因此,需要在我国西北部建立源端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实现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清洁煤电等能源基地和储能通过直流输电网实现多能互补向中东部输电;电力通过供热制冷、产业耗电等多种途径就地消纳;电解制氢、制甲烷等就地利用或通过天然气管道东送。

  2)终端消费综合能源电力系统。此类系统主要存在于我国东部地区,建设目标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目前我国能源电力生产主要是通过热发电,相应的效率只有30%~40%,因此有必要建立综合能源电力系统,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该系统最重要的包含基于各类清洁能源满足用户多元需求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主动配电网架构下直接面向各类用户的分布式能源加各类储能和清洁能源微电网。其中基于天然气和清洁电力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如图14所示,面向用户的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如图15所示。

  1)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是我国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要目标,能源转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

  2)电力系统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低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主转型,建设作为新一代能源系统核心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将对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

  3)高比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实现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生产和供给,在智能电网基础上支持构建能源互联网,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显著技术特征,也将带来能源转型中对电力系统的重大技术挑战,为电力系统理论和技术进步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机遇。

  4)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内的几类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对未来能源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发展形态、系统整体效率、运行控制方式和运营模式带来变革性、颠覆性影响,也是针对新一代电力系统前瞻性研究的重要方向。

  获取最新行情,了解最新资讯,阅读最深度报告,参与最广度互动,一切尽在长江证券电力及公用事业研究小组!在这里,您的疑惑我们会用心解答,您的建议我们会虚心采纳,长江证券电力及公用事业研究小组愿与您携手!精品原创抑或优质转载,您皆可于文章下面进行留言,或直接与我们联系:whzhangHCye(微信)

  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编号:10060000。本报告的作者是基于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的原则制作本研究报告。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一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包含作者对证券价格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法律和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限制、静默措施的利益冲突。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标注明确出处为长江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刊载或者转发本证券研究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证券研究报告的风险。没有经过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报告的,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订阅号不是长江证券研究所官方订阅平台。相关观点或信息请以“长江研究”订阅号为准。本订阅号仅面向长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根据《证券期货投资的人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长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订阅号中的信息。长江研究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长江证券的客户。